■人資新聞AI讓人變笨?微軟最新研究揭露:知識型白領正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AI讓人變笨?微軟最新研究揭露:知識型白領正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來源經理人.2025-02-19.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9929
微軟(Microsoft)與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MellonUniversity)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成式AI雖然能提升知識型工作者的效率,但長期使用可能影響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與問題解決能力(Problem-SolvingSkills),並改變人們的思考方式。
該研究針對319名定期使用AI工具(如ChatGPT、MicrosoftCopilot)的知識型工作者進行調查,發現AI工具對他們產生以下影響:
1.問題解決能力下降:
使用者在使用AI後,更傾向於驗證AI的結果,並將思考重心放在資訊驗證、整合AI回應和任務管理上,而非從零開始分析問題或思考解決方案。
2.批判性思考減少:
對AI產出內容較為信任的使用者,更可能直接接受AI提供的答案,而不會進行額外驗證或批判性檢視。具備較高自信心的使用者仍會審視AI結果,但AI的可靠性提升後,他們主動思考的頻率可能下降。
研究人員強調,AI並非讓人變笨,而是改變了思考習慣,使人們更偏向「驗證AI結果」而非「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長期依賴AI,知識型工作者可能面臨哪些風險?』
研究指出,工作者對生成式AI工具的信心與與批判性思考的程度呈負相關。這與過去科技發展對人類認知能力的影響相似,如計算機的普及降低人們的心算能力、GPS讓人們較少使用地圖,影響空間認知能力,或是拼寫校正工具降低了人們對拼寫的敏感度。
如今,AI可能正在以類似方式影響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特別是在數據分析、決策制定和內容創作等知識型工作中,其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研究人員還發現,長期依賴AI可能產生過度依賴現象,這種過度依賴可能進一步影響專業人士的思維模式與技能發展,
其風險包括:
在高風險決策情境下,難以進行獨立判斷;由於AI產生的內容大多基於現有數據,較少創新元素,長期使用可能影響獨立思考與創意發展;當AI自動提供答案時,使用者較少主動檢索與思考,可能影響學習動機與對問題的深度理解。
『如何避免AI讓我們「習慣不思考」?專家提出3點建議』
研究人員提出以下策略,幫助知識型工作者在使用AI時仍保持思維靈活度:
1.提高自身思考參與度,避免被AI主導決策
在使用AI工具時,使用者應提高自身的思考參與度,以保持思維靈活。例如在AI提供答案前,使用者可以先嘗試解決問題,再由AI補充建議。
2.讓AI促進反思,而非單純提供答案
請AI提供不同選項的優缺點分析,幫助使用者評估最佳方案,而非直接給出「標準答案」。
3.交叉檢查資訊,別被AI產出的內容誤導
使用者應主動參與AI產出的內容,而非被動接受。在使用AI產出結果後,仍應主動檢查與修改。此外,交叉檢查不同來源,確保資訊的準確性,避免完全依賴單一AI產出內容。
透過這些策略,知識型工作者可在享受AI帶來的便利時,仍保持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AI是工具,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如果將AI作為「思考輔助工具」,而非完全依賴它來決策,並培養資訊驗證、回應整合和任務管理等技能,仍能維持並強化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資料來源:Microsoft、Forbes、Stuff;本文初稿由AI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