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融海嘯時代的Enterprise E-Learning 2.0發展趨勢

來源出處:廖 肇 弘 / 2010.3.2

一、前  言 :

2009年末,應邀赴北京「中國企業學習信息化論壇」演講,主題是「E-Learning 2.0 國際發展趨勢及相關案例」。論壇現場交流熱絡,回台後仍有許多朋友熱情來信討論相關議題,並鼓勵筆者提筆為文。不過在這個“人人都可稱專家、處處皆可謂 2.0”的時代,若僅將自己在論壇現場發表的論點原封不動搬上檯面,實難對讀者交待;但若想提出擲地有聲的觀點,勢必要提出更創新前瞻的洞見,才有付梓為文的意義與價值。

 

數月來,正躊躇不前,舉棋不定,胸中筆墨一籌莫展之際,恰好因公走訪歐美幾個國家,本想藉機筆遁,逍遙一番,不料遠程教育雜誌社郝丹小姐努力不懈地隔空催促,使得筆者在異國旅程中不敢或忘有此執筆之諾,因而逐漸由腸枯思竭而至文思泉湧,心中漸漸醞釀浮現出清晰的藍圖與視野,終於有勇氣斗膽為文,與諸君談談有關企業學習 2.0 (Enterprise E-Learning 2.0) 的幾項嶄新議題。在此特別感謝郝丹小姐的敦促,也與諸君分享撰寫此文之緣由背景,然筆者才疏學淺,野人獻曝,尚祈各界專家學者不吝指正。

 

後金融海嘯時代企業的挑戰 :

和學校教育 E-Learning 發展的重點不同,企業導入 E-Learning的意義並不在於學習本身,而是以企業人力資本與組織競爭優勢的發展策略布局的觀點來思考。因此,要剖析企業學習 2.0 (Enterprise E-Learning 2.0) 發展趨勢,就必須先從企業策略發展與整體組織績效的高度俯視,才能切中要害,直取核心!接著,就讓我們從企業當前所面臨的嚴峻挑戰談起…

 

回顧2009年,猛然一場金融海嘯,讓許多名列FORTUNE 雜誌世界500強企業如雷曼兄弟、美林集團、花旗集團、AIG集團、通用汽車... 等跨國公司,一夕間面臨破產倒閉或難逃被併購的命運。

 

然而,見諸歷史,商場上的競爭激烈,優勝劣敗,潮起潮落,其實並沒有甚麼好特別值得驚訝的。

 

曾有研究者分析 FOUTUNE雜誌世界500強企業的歷史資料庫,發現在 1970~1980 年間的500強企業,有 32% (約 160家) 公司跌出榜外;1980~1990年間則有 47% (約235家) 500強企業慘遭出局;1990~ 2000 年間更有高達 54% (約 270家) 500強企業灰飛煙滅 ---- 因此,合理的推論,在2000~2010這年間很可能會有超過 60% (約300家)的500強企業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

 

原本還有許多人懷疑這樣的論點,現在世人們終於恍然大悟,統計數據只是冷靜地將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即便是世界500強公司,稍一閃失都會被淘汰出局,那麼更遑論一般中小企業?

 

展望2010年,後金融海嘯時代來臨,很多500大企業不支倒地,但也有很多後起之秀趁機崛起,未來成功企業的競爭優勢究竟何在?答案其實很簡單,組織學習大師彼得‧聖吉 (Peter Senge) 曾說 :「長期而言,組織競爭優勢的唯一持續性來源,就是組織的學習能力快過競爭者。」因此,如何藉由企業學習 2.0 (Enterprise E-Learning 2.0)加速組織學習能力以強化企業競爭優勢,已成為後金融海嘯時代所有企業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課。

  

企業學習 2.0 (Enterprise E-Learning 2.0) 的思潮演進

基本上,企業學習 2.0 (Enterprise E-Learning 2.0) 的興起,可說是Web 2.0、E-learning 2.0、Enterprise 2.0 這些由歐美國家所引領的思潮交流、激盪、混搭 (Mash-Up) 與交互影響推演下的必然產物。

 

Web 2.0的概念源自2003年4月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一場研討會,由美國知名出版商歐萊禮公司(O'Reilly Media)副總裁戴爾‧道格提 (Dale Dougherty) 針對網路產業發展趨勢提出的概念,此後各式各樣 Web 2.0 概念的網站應運而生,浪潮席捲全世界,至今仍方興未艾。所謂的Web 2.0 並不是指技術上的創新,但其強調的互動開放以及使用者參與的概念,大大顛覆了傳統Web 1.0 時代的單向傳播與內容製作模式。歸納而言,Web 2.0 兩項最重要兩項精神就是 : UGC (User-Generated-Content,使用者自製內容) 以及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s,社會人際網絡服務),Web 2.0 特別強調人際互動與開放共享的精神,對後來其他各領域的新觀念與新應用,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

 

其中一項影響當然就是 E-Learning 2.0。E-Learning 2.0一詞最早由加拿大學者史提芬‧當斯 (Stephen Downs) 於2005年發表於 eLearning Magazine的文章中提出的。史提芬回顧了 E-Learning 產業的焦點,從最早的 LMS 平台技術的標準,到後來的 Learning Object 學習元件,最終因 Web 2.0 啟發而強調數位學習活動中的開放、分享、以及人際互動的應用,匯聚而成 E-Learning 2.0的概念,至今仍可說是整個 E-Learning 市場最引領風騷的趨勢與話題。

 

對於企業來說,Web 2.0 的影響不僅只是在 E-learning 的領域,對於知識管理、團隊協同合作、組織創新…等層面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於是Enterprise 2.0的概念便應運而生。

 

Enterprise 2.0 一詞是由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安德魯‧麥考菲 (Andrew McAfee)  在2005 年的 MIT Sloan Management 一篇文章中所提出的。Andrew 也套用了Web 2.0 概念,認為企業應該提供更開放的網路平台,讓知識工作者能夠更方便地在網路上協同作業,才能提升效率及生產力。Andrew認為企業 2.0 (Enterprise 2.0) 應用 Web 2.0相關技術應該包含SLATES(Search搜尋、Links連結、Authoring編輯、Tags標籤、Extensions 延伸、Signal訊號)六項元素。

 

筆者稍加修正 Andrew 的觀點並針對組織學習的特性,提出所謂的企業學習 2.0 (Enterprise E-Learning 2.0),應該具備下列六項基本特性與元素 :

 

  • Search 搜尋 :
    就像 Google或百度等搜尋引擎提供精準的搜尋服務一樣,組織必須能夠提供知識工作者快速、精確、有效地找到企業內外部各種形式的資料、資料、與知識的環境和平台,尤其在問題解決導向(Problem-Solving Oriented) 的工作如研發、設計、維修…等,或客戶服務導向 (Customer Service Oriented)的工作,如行銷、客服中心…等部門的學習活動上,尤為重要。

 

  • Links 連結 :
    如同在搜尋引擎中輸入關鍵字後會出現許多連結一樣,企業內的資訊、知識、或團隊人員之間的社會網絡關係,必須能依照知識工作者的需求,即時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連結與呈現,Enterprise E-Learning 2.0 的平台工具,必須能夠聰明到為學習者舉一反三,讓學習者以最快速的方式綜覽所有相關聯的學習資源。

 

  • Authoring 編輯 :
    如同Wiki或是Blog等系統,企業學習 2.0 應該充分發揮 UGC 使用者自製內容的特性,提供知識工作者能夠自由編輯或協同創作的環境,充分重視獨立知識工作者的自主意見,始團隊能充分達成群體創作 (Collective Creation)、群體學習 (Collective Learning) 、進而有效凝聚群體智慧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的終極目標。

 

  • Tags 標籤 :
    如同 del.icio.us之類的網路書籤功能,企業應該讓知識工作者能對某些資料或知識能夠自行賦予不同意義,並能讓團隊成員藉此分享與學習彼此各種不同的觀點。簡言之,就是由學習者自主定義學習資源與需求,而非以傳統強迫填鴨的方式進行教學培訓活動。

 

  • Extension 延伸 :
    就像是Amazon.com 網路書店會根據每位讀者的閱讀偏好來推薦相關書單一樣,運用 Web 2.0 常見的Mash-Up 混搭功能,企業應該根據每位知識工作者的需求與習慣,主動推薦及延伸提供各人所需的學習資源與相關知識。
     
  • Signals 提醒 :
    如同 RSS訂閱功能一樣,企業應該能夠隨時隨地主動提供訊息與知識給需要學習的工作者,並持續保持更新的狀態。

 

企業學習 2.0 就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所謂「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 Centric) 的概念。企業不應再有「Content is King」(內容為王)的迷思,一味開發多媒體課件教材,而是應該建置一個開放分享的學習平台環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給知識工作者,讓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工作的需求,在「Content is King,Context is Queen.」(內容為王,情境為后) 的良善學習情境氛圍下,讓學習者樂於主動學習、主動搜尋、主動分享、主動彙整,將看似個別、片段、零碎的知識,化整為零,整合成組織完整且豐富多元的知識,進而加速組織學習的速度,如此就能達成以企業學習 2.0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目標了!

 

     、Enterprise E-Learning 2.0 的成功案例

早期 1.0 時代的企業 E-Learning 著重於建置 LMS 以及花費龐大的預算開發多媒體課件教材,雖然可能因為高層領導的支持或透過績效考核的手段逼迫員工不得不上線學習,但肯定仍然無法吸引學習者主動參與,最後往往是虛應故事,看似豐富熱鬧,實則金玉其外敗絮其內,要談「以 E-Learning 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實在是言過其實了。

 

2.0 人人會談,問題是怎麼做?

 

且讓我們看看美商藝電公司 (EA : Electronic Arts) 的例子。美商藝電公司 (EA : Electronic Arts)是非常知名的全球電玩遊戲軟件開發商,主要開發微軟 XBOX 360、任天堂Wii、Sony PS3…等等遊戲軟件。EA公司在全世界約有 9,000 名設計人員分布在 20 個不同國家的據點。為了讓分布全球各地的遊戲開發設計師協同工作,EA 公司建置了一套名為「EA People」的 Enterprise E-Leaning 2.0系統,當要開發一款新遊戲時,可運用網路結合全球各地不同專長的專案小組人員,成立一個網路上的專案團隊。

 

EA People可讓團隊成員各自建立自己的 Blog分享參與不同專案的心得與經驗,同時也運用 Wiki 建立了許多知識庫,專案小組成員可以很容易認識分布在全球各地成員的專長以及曾經參與過的專案,這套系統也能讓設計師即時搜尋到各種解決不同問題的文件及相關的知識,對於新進同仁也可以透過 E-Learning 的方式,快速學習所有 EA 公司開發專案的流程以及各項工具,若是對於某項專案不瞭解的話,也可以搜尋所有相關的專案資訊與知識,再不瞭解,還可以進入專家資料庫查詢,直接與該位同事聯繫與請教。

 

運用這套 EA People 的系統,EA 公司達到比傳統遊戲開發流程快 10倍的速度,不僅如此,遊戲的創新主題與豐富度也因設計人員能夠隨時隨地腦力激盪而更加豐富。EA公司對於 EA People 的成效非常滿意,因為 EA 公司在2009年共有31項遊戲產品成為超過100萬片的暢銷遊戲,為EA公司創造了42億美金的營收。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 Enterprise E-Learning 2.0 的例子,其實歐美許多已真正將 Web 2.0 和 E-Learning 融入公司每天日常運作流程並且已經形塑為企業文化的組織,反而不會再天天喊著 E-Learning 或是 Web 2.0 的口號,因為與競爭者之間的比較,效益如何,績效數據就是最好的明証,高手過招,無聲勝有聲。

 

  、結語 :

在這次「中國企業學習信息化論壇」上,我的確是有感而發,回首十年前,自己可說是身先士卒,代表台灣政府赴中國大陸考察企業E-Learning市場的第一先鋒,當時中國大陸 E-Learning 市場的篳路藍縷,對照當今論壇現場的冠蓋雲集,心中著實是百感交集。

 

十年來,陸陸續續走訪了不知多少個歐美先進國家考察 E-Learning產業發展,我的心得是,企業E-Learning絕對是與當代企業發展脈絡與企業管理的需求高度相關,而非是獨立於外的議題。因此不論是任何 E-Learning的新技術、新名詞、新花樣再怎麼翻新,其實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只要了解如何運用最適當的工具與方法,能讓組織的學習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其實就能洞察與掌握企業E-Learning 的發展潮流。

 

而我也一直相信,中國大陸的企業 E-Leanring市場雖然發展較慢,但後續的崛起速度絕對精彩可期,因為中國大陸企業正在飛躍成長,如何讓企業更有效率、運用各種創新的E-Leanring工具與概念來讓組織學習能力更快過競爭者,絕對是一條不得不走的道路。

 

未來的成功企業,必須更能夠善用科技,以輕巧靈活的組織型態,迅速反應市場與客戶需求,懂得以 Web 2.0 的精神加速組織學習,才能有效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在企業學習 2.0 的環境中,開放(Open)、多元(Multiple)、互動(Interactive),將是未來醞釀創新企業文化的三項最核心構成要素。

 

此外,各位千萬不要忘了,「內容為王、情境為后 (Content is King, Context is Queen.)」,在建構豐富的多媒體課件教材後,各位必須要思考的是,如何引起學習者主動學習的興趣,其中,學習情境與氛圍的營造,遠比教學流程設計與教學工具來得重要得多,而這個問題的解答,在企業學習 2.0 (Enterprise E-Learning 2.0)的環境中,提供了絕妙的解決方案。

 

後金融海嘯時代來臨,歐美沒落,中國崛起。套句雙城記的開場白 ----『這是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光明的時代;這是最絕望的時代,也是最有希望的時代。』只要中國企業能夠更懂得運用企業學習2.0(Enterprise E-Learning 2.0)的概念與方法,迅速整合全球各地不同的優秀團隊,凝聚共識並擷取群體智慧,迅速提出完整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市場需求,絕對有機會能夠在千載難逢的歷史轉折點中崛起,成為後金融海嘯時代的全球成功企業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