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應具備選取能力

來源出處:《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12年8月號

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風暴,都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尤其引發金融風暴的種種企業弊端,引發國內外各界對企業種種管理實務的批評與檢討。對於台灣主要承襲自西方的許多管理思維和實務做法,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暨執行長杜書伍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經過調整之後,去蕪存菁,落實在聯強內部運作上。聯強集團得以克服2000和2008年嚴峻的經濟情勢,持續成長,2011年,集團合併營收達3,107億元,成為全球第三大、亞洲第一大高科技通路商。本刊專訪杜書伍,請他談談在當前的環境下,領導人應該掌握什麼樣的關鍵能力,才能帶領企業突破逆境、成長發展。以下就是經過整理編輯的採訪內容。


學習西方但不盡信西方

《哈佛商業評論》問(以下簡稱問):這幾年的金融風暴、經濟不景氣,刺激各界反省檢討企業界許多行之有年的做法。在這個轉捩點上,企業領導人現在應具備什麼能力?

杜書伍答(以下簡稱答):在企業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需要的領導人能力不同。新創公司的經營者,往往具有某種理想性,必須要有能力把這個理想、願景描述出來,徵求一群人去追隨他,讓金主願意把錢給他;第二個階段要開疆闢土打天下,就必須有披荊斬棘的人格特質和耐力;第三個階段開始進入成長期,規模慢慢變大,必須要有制度規畫的能力;第四個階段是要尊重制度、靠制度運作,尤其要小心的是,很多時候,破壞制度的始作俑者就是經營者。第五個階段,是久了之後可能會變得官僚,整個公司都被標準作業流程(SOP)、制度綁死,所以領導人必須有大破大立的人格特質,要能融會貫通,修改制度、運用得更靈活,這樣才能自我突破。

  這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領導人要知道自己現在處在哪個階段、下一個目標是什麼,才知道怎麼樣自我提升。 

  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過去因為美國強盛,因此管理學絕大部分都來自於美國,但經過三十年,我們不斷地揣摩、建立起基礎以後,現在應該回過頭對於這些東西要有判斷力,有更嚴謹的選取能力。我們不是說那些東西都不好,但不能再照抄,必須融會貫通,去蕪存菁。

問:聯強現在處於什麼階段?在管理和領導上做了哪些去蕪存菁的事情?

答:我們現在是要持續建構制度跟營運模式,培養更多的幹部,對這個運作的模式,以及所有制度背後的精神、目的都能融會貫通,而能夠把制度用活,而不是用僵。

  這個世界長期發展下來,已經是一個疊床架屋的世界,搖搖欲墜,金融風暴和現在的歐債都是最好的例子。企業經營者或領導人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質疑這些所謂的權威,去「拆解」這些現象,然後追根究源,從它的源頭去重新思考。

  過去我們一直盲目地去學習西方。這些東西的確產生一些效果出來,但是也有弊病。因為所有的管理學都是管人,即使是管事,事也是人來做,而人是有文化背景的,管理的理論應該植基於那個國家、人民的文化背景、價值觀。

  美國最重視的,是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在這兩個因素無限的推演下,產生了超級或極端資本主義。在這種情況下的管理,人與人之間是交易關係,我不需要你的時候就把你解雇;但我們東方文化比較強調社群關係,不會輕易解雇一個人。

  因此我從25年前開始,就不完全相信西方的管理哲學,我一直在學他們,但是我不會用全套。例如,西方管理方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過度用數字,樣樣東西都要用關鍵績效指標(KPI)。這是為了要評量員工是否達到目標,就設定KPI,KPI設好了以後,就直接連到激勵。

  這種簡化的管理,希望最好只要月初設定目標、月底來看結果,不要詳細檢視過程,只要看數字符不符合,符合了就給錢,結果就變成在內部用各式各樣的技巧去調整KPI,或者大家協商讓目標降低來達成績效,變成玩數字比努力做事更重要,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這是不對的,不是每樣東西都可以用KPI,即使有KPI,也不應該那麼僵化地用這些數字。評量當然很重要,但是不要樣樣東西都數字化去評量,盡信KPI不如沒有KPI。


善用量化但不只看量化

問:如何突破過度量化的缺陷?如何用非量化的指標來進行評量?

答:關鍵在於怎麼同時善用量化和非量化的項目。KPI呈現出來的是「可能」,而不是「絕對」,可以幫你找到可能會有弱點的地方,讓你在這個點上繼續更深入地了解。它是發出一個可能的警訊,不是就此判生死。若能充分了解KPI的這種特質,你就不會被它完全綁架。

  聯強的KPI很多,但是我們的KPI從來都是當做大家參考用,而不是拿來直接評斷員工的績效、最終的考核,我們會評量過程和內涵,而不只是看結果。

  就像我們業務人員的獎金,從來不是看你業績多少就拿多少獎金,我們會看你的訂單是怎麼來的、是長期還是短期的、客戶數多少等等,否則可能有那種天上掉下來的訂單,但客戶應該是要長期經營的。我們會評量很多因素之後,做一個綜合判斷,然後給獎金。否則這個世界就不需要人來判斷,讓電腦來計算就好了。

問:如何讓經理人都能善用這種兼顧量化和非量化指標的做法,並且預防這種做法未來也流於僵化?

答:這些概念都已經放在大部分的內訓裡,透過內訓讓中、高階主管認知到,公司是很講求制度的,但是要把制度用活,我幫他們上課的時侯也會講。有一些人員其實已經中了我之前說的那些「毒」了,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但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很強,他們進到公司裡之後,就必須回頭調整適合我們的文化,否則待不下去。

  最重要的是,大家不要再迷信西方的管理方式,這樣的認知是最重要的起始點,能認知到這一點就成功了一半。當你不迷信它,就會產生質疑,去思索它的實用性。太多企業或國家不求甚解,沒有去了解西方管理學背後真正的內涵。領導人應該從源頭開始拆解,看看西方管理學裡面有多少是在個人主義的假設前提下形成的,如果某個東西和資本主義、功利主義的關連度高,就少選取,不要盲目地全盤接受,我比較不想用「改變」,應該是說做一些調整(modify),或者轉移(migration)。